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給生兒育女的朋友的一封信。(談雙文化教育、台灣認同、出國、回國。)

最近到了一個身邊常有人問我成長故事的年紀,這樣的年紀是什麼年紀?是身邊朋友陸陸續續有孩子,然後即將面對小孩究竟該受什麼樣的教育以及怎麼讓他們連結祖國台灣的問題的年紀。

有朋友願意問我的事情,某種程度上當然有些開心,因為這表示我或多或少在他們眼中值得些許的參考,但我到底該怎麼說我的故事以及我的想法,還真的花了我些時間。

三歲時,我隨著家人留學第一次出國,所以我從幼稚園就是台灣念一點,就轉學到法國念的。記憶中,媽媽當年曾經自己製作ㄅㄆㄇ紙卡,掛在窗簾上教我們,但當下我們似乎沒有吸收多少。八歲時,家人學成歸國,我順理成章的回了台灣,記得是四月一日愚人節回到台灣的,爸爸更因此開玩笑說是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愚人節笑話。由於已經四月份,因此家裡請了台北師範大學的學生來教我及哥哥基礎中文,沒讓我們趕緊去上學。暑假時,我們加倍努力,除了家教還到了國語日報上暑期課程,真沒想到多年後的國語日報,墮落到頭版居然是在用政治鬥爭的負面教材洗腦學生,但這都是後話了。半年的惡補,很快就到了驗收的時候,為了進入國小就學,我與哥哥面臨了第一次的程度考試,結果不意外,我的國文以接近零分收場,但由於是低年級,這似乎並沒有阻擾我就學,也因此,回到台灣半年後的我,從國民教育的國小二年級開始。

國小就學的那幾年,因為父母的信念夠強,所以我們都沒有補習,一方面在學校念書,另ㄧ方面父母帶著我們認識台灣。週末,寒暑假,在法國留學時體會到郊遊是多麼重要的父母,總是帶著我們到處跑,金山,九份,苗栗,日月潭,三義,卓蘭,溪頭,彰化,阿里山,台南,墾丁,台東,花蓮,知本,宜蘭…那些年,我們真的去了好多地方。若不是當時我一坐上車就將耳機戴上,自己聽流行音樂或睡覺,恐怕我今天腦海裡的畫面還會更多。

在台灣的這五年,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去上學。在學校,我交了好多朋友,和大家一起打打鬧鬧,那才是我印象最深的童年回憶。由於就學的國小就在中正紀念堂旁,因此九零年代初期,我也常因為爭取民主的示威遊行,繞道上學,儘管要走較遠的路,但當年我並沒有怨恨他們,眼前的拒馬,倒成為了我的童年回憶,而現在想起,當年台灣有你們在前面衝真好,謝謝。

回到一九九四年,我國小畢業,不是特別愛念書的我,以第十名,議員獎畢業,那天,我錯過了一個女孩要拿東西給我,但幾年後,倒成了彼此必須再聚的理由。那年暑假,我們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是否繼續在台灣念書,為什麼必須要討論這樣的議題?父母親都學成歸國了,全家團聚了,有什麼不好嗎?在我的故事裡,我在這個階段就面對了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父母對於我們在學校念的書,與他們三十年前所念的幾乎相同這件事情感到不可思議,因此展開討論。但在別的家庭,別人的故事裡,出國念書有時也是會出現的問題,只是或許比較晚就是了。基於這樣的觀察與體會,加上我與哥哥在不知道什麼勇氣的鼓舞下,我們決定出國留學,且我們要去的也是法國,而不是美國或加拿大。當時我自己的解釋是,我要去一個比討厭的ABC還要更厲害的國家,而有什麼國家是連美國人都自嘆不如的,那麼就是法國,所以我要留學法國。現在聽起來當然是童言童語,但想想,我現在能說法語,能說漢語,英語也同樣的能夠使用,那麼我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也沒錯,不是嗎?

但若回到今天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那麼我就必須要提出一個問題,讓面對這些問題的朋友思考,那麼就是為什麼要出國,而若你已經處在國外,為什麼當你碰到孩子教育問題時,你困擾了?讓我快速的把我自身的故事講完,再來好好討論這些問題。

重新來到法國後,我與哥哥進入了完全法語教學的寄宿學校,早已忘光的法文從零重新開始學習,三個月後我開始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年底我以第一名畢業,之後的幾年,我以半吊子的法文連拿了好幾次第一名。公元兩千年,我高中畢業進入醫學院,兩年後又轉讀法學院,兩〇〇七年我回台灣當兵,兩〇一一年我考入巴黎律師公會學校,二〇一三年我通過法國律師國家考試正式成為法國律師。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期間,我喜歡過法國,也討厭過法國。討厭過後,又愛上了法國,而愛上了法國後,又對他失望。這樣的心路歷程,和許多留學生相似,但有些人在愛的時候離開,而有些人則是在恨的時候說再見。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喜歡上又討厭,再愛上又再氣憤,是我比別人幸運的地方。

同樣的,我對台灣的感情,長久以來只有愛,只有把台灣當作一個聖地,一個天堂,但這幾年,我也變得會挑剔台灣,氣憤這個國家,然而會愛又會恨,才是真正的關心。隨著時間的過去,我生長在法國的時間,比我居住在台灣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我心中法國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若這樣的比例過去是九十五比五傾向台灣,所謂的逐年增加,大概也只是七十比三十吧,這是為什麼?是我不融入這個國家嗎?明明活在法國的時間如此長,為何還是心向台灣呢?我或許有我的答案與理由,但這些答案隨著時間總是在改變,所以似乎也沒有絕對。

但為什麼我與台灣的連結會這麼強?我想這恐怕與生長環境及教育有關係,而這也直接的導致為什麼我至今還能夠掌握中文的聽說讀寫。為什麼會與台灣有如此強大的連結?我想答案就在於教育。一個孩子的教育,有胎教,幼兒教育,到了一定年紀後,上了學又多了國民教育,但很多人往往便在這個階段將教育的責任丟給學校的老師,但試問,學校老師有教育你孩子人生價值的義務與責任嗎?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的,那是將孩子生出來的父母所必須負責的。而在這一點,我的父母親就實足的實踐了這樣的做法。就像先前說的,在台灣念國小的那幾年,他們認真的帶我們去認識了台灣,告訴了我們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而不是要我們去背誦東北有哪三寶?長江長寬深又是多少?他們透過旅行,故事,告訴我們台灣的歷史與實際探訪台灣的地理。從小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要有正義感,要善良,要有禮貌,不是自己的就不要拿…。

然而,這些還不足以讓一個孩子成為對自己有自信的台灣人,就如我說的,國小畢業時,我並不特別的愛念書,若要我自己定義,我僅是個愛玩的小孩,父母親試著傳給我們的價值,我大概僅吸收一半,但,出國,完成了我變成一個台灣人的過程。出國的第一年,我面對到各式各樣同學的問題,台灣在哪理?台灣長什麼樣子,台灣有山嗎?台灣有什麼好吃的?七龍珠在台灣出到第幾集了?這些問題都迫使我去面對自己的國家,而面對自己的國家,自然就會開始去挖這個國家的寶,開始喜歡它,以它為榮,儘管如此,這還是不夠,因為這個階段的我,台灣僅是我用來吸引外國同學的資源,我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到身為台灣人是什麼意思。但一件事情加速的把我推了過去,那就是一九九六年的總統大選以及中國試射飛彈。我不記得確切的日子了,但有天傍晚,同學們突然大聲的叫我,要我過去看電視,說我的國家要戰爭了。進到視聽教室裡,電視裡看到中國的軍艦在台灣海峽間航行,飛彈尾端的火焰將其推進上空,那一煞那,我成為了台灣人,我為自己國家遭受到欺負,感到無比的憤怒,我第一次想要保護我的國,我的家。從此,台灣的一切,是我自己去理解,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而理所當然的,台灣就不是中國,所以也就不在疑惑我是誰了。

這樣的覺醒,對十五歲的我是震撼,但也是困擾的。活在國外的我,努力的吸收在外國所見所聞的同時,在那個我選定自我認同的國家裡,我卻漸漸的被人歸類為外國人,而在我生活的國際化大都市裡,我卻始終只是一個眾多外國人裡的一個外國人。在哪裡我都得不到完全的認同。儘管多年下來我的國語並沒有奇怪的法國口音,後來學的法文也能夠掌握到母語的程度,甚至今天能夠以兩國語言書寫法律文件。但青春期,在沒有父母的異鄉,體內台灣意識逐漸萌生時,我是誰,這個問題確實的深深困擾著我。多年後,當我找到答案時,回頭看這段,或多或少有點傻,我是誰,難道不是由我所經歷的一切所累積而成的嗎?所以我理所當然是個在法國長大的台灣人,也就是具備雙重文化的一個現代人,不是嗎?我的國籍是台灣,我的認同是台灣,但我多了很多對法國的認識與感情,那又如何?台灣,法國都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引以為傲就不是任何人的專利,不是嗎?

所以面對孩子在國外出生的台灣朋友們,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你們的孩子,在還沒成年,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前,都是隨著你們的塑造成長的,所以想要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成長價值,什麼樣的認同,是你們該去認真想的,而一旦決定,堅持住,但接下來的,或許不是你們所能控制的,畢竟孩子也在成長,不是嗎?若你們想要讓他們認識台灣的一切,若你不想要孩子有天對你說我不是台灣人,我是外國人,或著是台灣怎麼樣,Whatever不關我的事,那麼回台灣一段時間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沒有長居過台灣的人,是不會對台灣有感情的。若你們不想要孩子認識台灣,那麼就讓孩子專心的做個外國人,或許某天孩子會自己想要認識你來自的國度,那麼讓你的孩子自己來認識也是一種選擇。做個單純的外國人,或許在你的抉擇下,也是一種幸福,但千萬不要讓他做一個對自己是誰都不認同,或是排斥你希望他認同的國家的孩子,這意味著,你必須提供他你認為最好的環境,別讓他認同一個幻想的國度,因為那會讓他在哪裡都無法深根,無法被認同

說完認同問題,來說說學中文的問題吧!

很多跨國婚姻的朋友最近因為孩子漸漸靠近就學年齡,於是開始為如何讓孩子學習中文而困擾。在我看來學習一個語言有兩種意義,姑且不論這三個意義在我的認知裡的重要性及順序,但語言除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打開文化的一把鑰匙。我不知道二十一世紀是否將成為中文的世紀,但會中文,讓我在工作市場上與別人不同,會中文讓我可以接觸中文世界的各種文化,會中文讓我可以在台灣及數個國家輕鬆交流,會中文讓我可以跟我的家人溝通,而會中文更可以讓我和法文一起並用,進兒去理解到第三種語言的文化。我所一直強調的文化,並不是只是藝術品,文學作品,這類的文化,我所謂的文化,其實最重要的是一個群體因為這個語言,所建立起的運作模式,社會邏輯。也因此,多學一種語言,就是一個讓自己擁有更開拓視野的,更多思考的資料,更多比較的樣本的可能性,也可以說是為自己或為孩子多準備一份彈性

中文,法文,正好都不是兩種容易學的語言,但若一定要說哪一個語言比較難的話,那麼我會說是中文。法文的文法及動詞變化儘管複雜,但是只要下功夫,還是可以學的起來的,因為再怎麼樣,法文終究離不開那二十六個字母,相反的,中文並不是怎麼寫就怎麼念,或是怎麼念就怎麼寫,中文的文法也不像英文,法文那麼的容易學。而唯一的學法,不就是我們從小那樣子,每天十幾個單字,練阿練,背阿背,才烙印在腦海裡的嗎?或許也因為這樣,所以我較少看到在國外成長的孩子,完全在國外學中文的情況下,中文聽說讀寫程度能令人滿意,或至少能讓他應付工作上的需求的。但相反的,在國內將中文學到一定程度後出國,也成功的掌握另外語言的,卻相對上的要多了太多。

當然,若你僅讓孩子念個國小,中文未必能夠就此一帆風順,但若在台灣念國小的其間,你的孩子奠定了對台灣認同的基礎,然後事後你又能夠不斷的維持他對中文的興趣,那麼你的孩子將中文變成自己語言的機率就相當的高。以我自己的例子,什麼叫做保持我對中文的興趣?除了出國後,父母親嚴格要求我們每週寫信或傳真回家外,我維持中文寫作最大的誘因,就是和朋友連絡。長大一些後,與朋友連絡自然的變成與女朋友連絡,而中間,加上我對閱讀的些許興趣,中文便自然的變成我必須去維持,且我會自己去學習的語言。在這過程中,任何的媒介都是好的,無論是電影,流行音樂,小說,漫畫。在那還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任何的中文字,都是珍貴的。每次父母親來法國看我們,所帶來的一份國內報紙,都可以讓我及哥哥一個一個字的,從頭看到尾,當今的環境下實在很難想像,但當時,國內來的任何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如此的可貴。

前些陣子看了一篇文章,裡面批評台灣所謂的雙語教育,其實根本就只是提升英文程度而已,並認為其實外文學個七八成,能溝通其實就可以了,因為在別人眼中,我們終究是個外國人,不會跟我們計較這麼多。我認為這樣的策略,確實在一開始出國留學時,是受用且正確的,因為語言只有透過使用才會進步,所以若要等到說出的話,完全的沒有錯,且字正腔圓,那麼話沒說幾句,恐怕會先得憂鬱症。這樣的想法,對於一個不是出國工作,只是探親或旅遊的人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你是想要融入外國社會,與精彩的人事物做接觸的話,那麼相信我,除非你真的很有內涵,不然這樣隨便的態度,只會讓你被排斥,擠不進社交圈,碰一鼻子灰。在法國,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文法上的錯誤,是一個禮貌上的錯誤。沒錯,法國社會就是這麼要求的,家庭聚會裡一句髒話,可以讓你成為全家人感到羞愧的原因,一個時態變化的錯誤,除了詞不達意,還會讓人覺得你不重視語言,所以進而也不重視自己,更不重視對方。語言不好,除了打不進社交圈,聽不懂笑話,不理解作家文章中的影射,感受不到文化的細膩,更會讓你在工作上有碰不完的麻煩。而當然,語言學不好,自然的在國外也就會有太多的不順,更別說,根本心理上就不踏實。所以語言,是必需要花時間,下功夫去好好學的。

最後我想要討論的是,為什麼要出國?及為什麼要回國?

在這個資訊充沛,距離因網路而縮短的時代,很多人不再把出國當成一件絕對必要的事情。事實上出國本來就不是完成學業的最後一里路,若真的是這樣,那彷彿默認了國內的教育是失敗的。若論就業市場,在當今的台灣社會,許多學成歸國的碩博士,也同樣的面臨低薪,且競爭的就業市場,那麼還有離開台灣去國外辛苦闖蕩的必要嗎?答案是需要,而且或許今天的年輕人比過去還更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答案就在於因為今天的台灣表面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但本質上的其實還是跟過去一樣。別的不說,就讓我們直搗核心,談談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看似多元,但其實和過去一樣,不尊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教你獨立思考,不教你自己國家的歷史,不教你追求真理,更不教你契而不捨的精神。教育的心態從上而下,目的甚至只在把你教育成順民,而不是讓這片土地上的不同得以融合,而變得更精彩。長年這樣的教育換了時空背景,在自由、民主的包裝下,你以為你什麼都有了,但結果呢?結果就是被反民主,反自由的人利用自由、利用民主,來剝削你這個被他們當順民教育出來的阿呆。社會雙重標準,不追求真相,對不公不義的事情不憤怒,跟著壓迫者壓迫其實該珍惜的人,還引以為傲,而最糟糕的是你還因為這樣的假象,以為你掌握了足夠的資訊,思考在你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不可悲嗎?所以我們確實是失敗了,所以你不得已的必須讓孩子出國,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真」,讓他在最重要的成長期,遠離似是而非的整體大環境

然後當你有幸出國,不幸的必須遠離你的國家時,努力的在國外看,努力的感受一切,然後回國,回國將你所看到的,將國外感動你的人、事、物,再次的,換你去感動人,改變台灣,因為你學會了在乎,因為台灣值得。

十幾歲時,我常常在思考,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什麼?我們的祖父母經歷大戰,大時代的悲劇,必須從廢墟裡重建。我們的父母努力的讓他們及家人富庶,那麼什麼都有了的我們該做什麼呢?這是我好幾年都在思考的事情。後來,我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我們什麼都有了,但我們什麼都只有表面,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要把我們父母親所建立起來的殼,賦予內容,我們要把他們所打拼來的事情,給精緻化。但這幾年我想得更通了,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所有的其實是殼,是空的,而空的又怎麼會是滿的呢?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其實是去做我們父母沒做到的,也就是真正的為台灣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

我當然不是要每一個人都去從政,關心一個地方的方法絕對不是只有從政。相反地,若可以,請相信自己,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將你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將你工作上的職務做好,將國家給你的公權力無私的行使,每個人都追求真,都不隨便,不向利益妥協,還會有鬼島嗎?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留在國外,畢竟,國外也有國外的好,在國外也可以有很精彩,幸福的一生,但若你會因為,想像哪天你的孩子跟你說,我是外國人,不是台灣人,或是因為跟你說台灣怎麼樣,跟我沒關係,而感到難過的話,那麼我相信你已經知道你要怎麼做了。

人生時時刻刻都在做抉擇,請勇敢,請在乎,別因為逃避或失敗,做那不得已,你也不想的選擇。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成長環境,什麼樣的教育,是你們身為父母親的責任,然而,也別忘了,你們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不是只有孩子,也有父母,而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所以這是一個家庭的決定,不該有誰活在相對剝奪感之下,那樣誰都不會快樂,都會有遺憾。加油吧~ 我的朋友們,也都願你們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19 則留言:

  1. 我沒有出國留過學,但是多年來與外國客戶(歐美日韓泰都有)的交流讓我如駭客任務(Matrix) 突然醒過來,當知道自己所堅信的一切出了台灣就有超過50%的失真,那種被自己所受的教育 “背叛” 的感覺讓我永世難忘(也永世折磨);我開始怨恨為何我的國家要把我教育成這樣的死板, 呆瓜, 不切實際(只要你乖乖聽話), 唱高調而不務實, 不思考而只要你背誦... 如果沒有這樣的歷程者,是很難了解我們對台灣的 “愛之深責之切” ... 您寫的太好 讓我太有感覺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肯定,你沒有出國,能有這樣的覺醒,更令人佩服。
      一起加油吧~ 台灣還有好多值得我們去努力的地方。

      刪除
    2. 我們可以選擇怨恨把台灣變成這樣的人,但重點不是目前我們如何如何,而是我們將來想要給自己和下一代甚麼樣的台灣,這些事情是取決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的~

      刪除
    3. 我相信大家這幾年內心都經歷了許多階段,有人是從難過,走到憤怒,到現在放下情緒,只想著該怎麼辦。有人則是從喜悅,到錯愕,到羞愧,不想再去面對現實。

      看到台灣現在的狀況,我相信大家都很著急,該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也都很多,所以大家都得努力,然後當改變的契機來臨時,得更努力,才能將自己的力量發揮。我們所面對的局勢,到底是像長跑,還是像百米衝刺,這一點,其實值得深思,因為不同的賽程,有不同的策略。但想想的時代快過了,執行的必要性,從來沒有這麼重要過。

      刪除
  2. 不過你標題可以更好一點,畢竟內容太精采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意見,我下次有寫文章會更努力想標題。這次本來只是寫給五位朋友的信,沒想到最後變成這麼多人點閱。你覺得什麼樣的標題比較合適呢?

      刪除
    2. 致作者:
      可是我反而覺得標題的明確、簡單、直接,也值得讚賞。
      當然內容精采這點,同感無疑。

      刪除
  3. 我們的年齡相仿,對你的經歷也印象深刻,特別有了自己的孩子後,開始反思未來應該讓它們有怎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更健全成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孩子們有用心的父母,是他們的福氣,佳節愉快~

      刪除
  4. 中間有幾段我看了想流淚
    因為我也正在一個選擇點上
    要對於現在的臺灣我倒底要獨善其身還是拉自己的家鄉一把

    尤其你發現很多人寧願選擇逃避的時候
    這個選擇就變得更艱難

    謝謝你的文章
    臺灣需要更多覺醒的力量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有人說它不正常,我想它真的是不正常的一個國家,但不正常可以是壞,也可以是好,在我看來,台灣兩種不正常都有。

      其實,從我開始有台灣意識,對台灣認同後,也經歷很多挫折。但,我越來越相信身為台灣人,沒有悲觀,沒有沮喪的權利,因為我們有機會改變事情,而這個機會比什麼都還要珍貴。我可以接受遺憾,但我不想要後悔。

      有時或許會覺得辛苦,為什麼別的國家同年紀的人,根本不需煩惱類似問題,但辛苦總比痛苦好,更何況努力的做一件事情,所帶給人的往往不叫做辛苦,而是踏實的感覺,不是嗎?一起加油吧~~

      刪除
  5. 看到這篇文章非常感動
    也差點流淚
    我今年26在美國讀書已近三年
    在國外的這段時間對台灣的自我認同感是那是以十倍的速度被強化中

    其實我覺得在身邊台灣的人都有一個模糊的感覺:
    just like something is wrong but I don't really sure about it, so let's just put it here now.
    我想這可能就是因為開始獨立思考了 但還沒有建立起討論系統的緣故吧
    就像文中說的 這可能是教育產生的結果

    最後您提到的"填滿父母建好的殼"的概念讓我很感動
    我感覺多數同年齡的人
    有表達上的困擾
    但取而代之的是以負面的態度在處理這個情緒

    如果能將父母輩建築起來的一切想做是一個雛形般的殼
    那我們在面對現有問題的時候
    才能夠尊敬前輩的努力
    填補欠缺的部分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肯定,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都會試著賦予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一個意義,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文章裡提到的,是我的淺見,也很歡迎你分享你的想法。

      你的觀察很有意思,或許我頭腦比較單純,所以傻傻的就衝過去了,不過相較於十幾年前,現在有關台灣的書要比以前多太多了,所以有興趣的話,就去找來看吧,或許裡面會有解開疑惑的答案。

      希望你留學順利,並祝佳節愉快。

      刪除
  6. 我是台灣學生,目前也已經取得台灣律師資格,看到您的網誌覺得學到很多,也很有感觸,不論是談到的法學教育或是文化認同問題。
    真的很喜歡您的文字

    想請問有沒有臉書或是專頁可以追蹤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看到您的留言真是不好意思。

      首先恭喜您取得台灣律師資格,這一路來,萬分的辛苦,相信同樣的,有許多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工作後,因為太忙碌,所以部落格有些怠惰,臉書也並不是非常認真經營,若您願意的話,歡迎您查詢Nicolas CHAN,跟部落格使用同一張律師袍照片的那個就對了!但我必須要說,我真的時常忘記更新,抱歉!

      刪除
  7. 寫的真令人感動,方便借我分享嗎?

    回覆刪除